针对珍爱藻礁公投,民进党立委洪申翰昨(2)日在脸书中指出,环团过去为了拒绝三接开发所提出的“在向海离岸五公里的范围内,海底都是藻礁”说法,恐怕并非事实,并贴出数据佐证,表示离岸超过1.5公里外,就已经找不到藻礁了洪申翰表示,希望提出正确的数据可以协助双方寻求双赢的做法与方案;对此,潘忠政也透过脸书反驳。
洪申翰表示,目前的三接开发案中,已经把岸上潮间带生态丰富的G1、G2区(就是现在大家看得到的大潭藻礁照片,都是来自G1、G2区)回避掉了;但目前还留有争议的问题是,离岸的工业港,到底还会不会破坏海底下藻礁礁体或生态?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先弄清楚海底下的藻礁,到底分布到离岸多远?
洪申翰指出,这一直都是最关键的问题。护礁团体也一直以这个论点,作为最直接拒绝现在这个离岸方案的论述跟主张;针对该问题,护礁团体认为,他们不能接受这个方案,因为在向海离岸五公里的范围内,海底都是藻礁(或生物礁体,后来说法改成藻礁生态系),所以工业港还是会大幅破坏藻礁。
但这个说法正确吗?洪申翰贴出资料指出,珍爱藻礁所引用的说法来自台大海洋研究所的一篇硕士论文;论文第59页提到,“⋯在侧扫声纳影像中的右侧区几乎为藻礁地形,向海延伸的范围至少5公里⋯”;但洪申翰指出,事实上该叙述并非在描写目前三接所在的大潭藻礁海域,而是大潭北边观音段的白玉藻礁海域。
洪申翰也指出,目前经济部释出的大潭海域海底探钻资料显示,大潭藻礁礁体的厚度越往水深处大致呈现递减的明确趋势,离岸越远钻探到的礁体厚度越薄,水深超过15米(在工业港内离岸1.2公里)礁体就呈现不连续、零星的分布,“水深超过18米(离岸约1.5公里)的区域,钻探结果就没有礁体,而是黏土和沙,下方就是沉积岩海床了。”
洪申翰表示,以目前的科学数据显示,大潭藻礁确实在海底是有存在,大概在离岸1.4公里处还有零星发现,“但向海延伸5公里的说法恐怕不是真实”;而洪申翰指出,他揭露这些信息不是为了要攻击谁,而是为了寻求双赢的作法跟方案,找到更多的机会跟空间。
而对于洪申翰“离岸1.5公里后即无藻礁”的说法,珍爱藻礁公投召集人潘忠政昨晚在脸书回应表示,感谢洪委员拿出数据理性讨论,而对于洪的说法,潘忠政指出,桃园藻礁自古以来就是珊瑚和造礁藻竞合生长,离岸1.5公里外就算没有藻礁,仍有其他礁体,但就算不是藻礁而是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礁,都属生态系的一部分,资深环保人出身的洪委员应该可以理解此中保育的要旨;以此判断,当中选会开听证会要求明确界定迁出范围,从生态系的角度来评估,界定到外海5公里应为常识之举。
针对三接案的开发争议,行政院也提出了“三接外移替代方案”,建议工业港再往外海推移,避免藻礁受到破坏,希望能创造藻礁与三接共存的双赢局面,预计近期政院与执政党立委及总统府沟通后,就会对外公布评估方案结果。
但对于该方案,昨日参与藻礁公投的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专职律师蔡雅滢回应表示,在1日已表明“关于替代方案,原址外推(外移)方案,从来就不是联盟可接受的方案”,明确拒绝了政府的“外推方案”,并表示藻礁公投的主文是要求三接迁离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政府不该驼鸟心态面对,而是应具体评估迁离方案。
(中时新闻网)
本文由:好赢体育(中国)App下载 提供
关键字: 好赢体育(中国)App下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好赢体育(中国)App下载-官方网站有限公司 |